生物统计(Biostatistics)是统计学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应用分支,是一门探讨如何从不完整的信息中获取科学可靠的结论,从而进一步进行生物学实验研究的设计,取样,分析,资料整理与推论的科学。
在新冠疫情的影响下,大健康领域中,制药、生命科学、生物技术等行业迎来了行业发展的春天。而生物统计的毕业生不管是硕士还是博士,都很好找工作。而结合了上述两大趋势的生物统计,申请热度也不断高涨。
本期咨询师访谈,点拨君邀请到了硕士毕业于纽约大学的Bella老师,给想要申请生物统计的同学们分享自己的就读经历和宝贵建议。千万别错过哦!
咨询师介绍Bella
纽约大学 生物统计学 硕士
现就职于世界500强医疗公司
Q:
老师你好呀~想问问当时为什么选择申请生物统计这个项目呢?
A:
因为我本科学的是药学,我想硕士学一个交叉学科,并且中国人数学又比较好,有一些优势,所以就觉得生物统计很合适。Q:
那生物统计硕士项目具体会学些什么呢?
A:
基本上会学一些公共卫生的课,再学一部分统计的课,再学一部分流行病学的课。
这些东西我觉得在我看来都是最基本的卫生加数据的结合。大部分时候只需要用到统计软件,不太需要写特别多的代码。
Q:
生统的就业方向大概有哪些选择呢?
A:
其实这个领域可选择方向比较广。大部分的生物统计在美国是属于公共卫生硕士。公共卫生本来就是一个比较广的范畴,你可以选择去CDC(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大药厂或者CRO(医药研发合同外包服务机构),或者去做咨询。
像我目前的工作的话,可以理解为在大药厂做战略投资方面的工作。
相比于生物信息来说,我觉得选择面其实更广,因为生物信息其实是个非常专业的领域,永远绕不开算法上的优化。我个人觉得生物信息需要很多的research work,你可能读到硕士未必能满足你真正在这个领域的就业需求,但是我生物统计我觉得读到master就可以了。
Q:
所以当时对自己的职业规划是什么样的呢?
A:
我一开始的设想其实是去CRO或者药企工作。
第一个学期在NYU拿到了辉瑞的暑期实习,但是后来觉得自己不太适合药厂,至少是偏研发岗位的工作。所以我就改变了计划,想回国做投融资这一块的工作。
Q:
生物统计、流传病学有什么关联和区别呢?
A:
流行病学跟生物统计的课程有很多相似之处,在NYU专门开设生物统计这个专业之前,生物统计是医学院的一个track。
因为我是就是从流行病学转到生统,原因是我入学的第一年NYU没有开生统专业,第二年开设后我大部分流行病学的同学也就转到了这里,中间没有什么GAP。
不同之处就是流行病的研究感觉会宏观很多,并且未来最对口的职业方向可能是去到各种疾控中心。
Q:
对准备申请生物统计的同学们有什么建议吗?
A:
医疗背景的本科可以选一些统计的课,统计背景的可以选一些医疗类的课。
想要联系本期咨询师
了解更多专业信息
获得个人职业规划建议
或是对于申请选校需要针对性帮助
欢迎留言或私聊点拨君哦!
今天为大家介绍成均馆大学本科统计学专业。
专业介绍
统计学专业为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知识并实习,在10个基础科目和理论、应用、电算领域开设18个深化科目,对多个领域所需的统计知识和技法进行教育。
理论统计学领域包括计划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统计性实验,并为此提取要调查的标本的方法,对给定群体的未知值进行推测和设定的假设等进行审定的方法。
在应用统计学领域,主要研究分析理解现实多种现象所需的统计资料的方法。
在计算机统计学领域,将涉及利用计算机分析统计资料的方法、相关软件的教育、多媒体环境下统计资料的分析等相关内容。
专业目标
通过学习统计学原理及统计应用方法培养专业数理理论基础统计专家。
通过培养适应信息化时代的信息收集能力和信息分析方法,培养在决策中起带头作用的合理解释能力的应用统计员。
通过培养适应信息化时代的信息收集能力和信息分析方法,培养在决策中起带头作用的模型化社会现象的统计员。
培养所有负责研究生入学及统计相关实务的人员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数据分析能力。
主要课程
投资论、人工智能应用、金融计量经济学、深化创意探索、Introduction to Machine Learning、Data Visualization、Statistics in Python、Forecasting & Time Series Analysis Utilizing Big Data、解析学1·2、实解析学、统计学习和人工智能、统计数学、统计入门、回归分析入门、统计学院论、数理统计学入门、统计程序设计入门、矩阵代数、时序分析入门、统计推论入门、贝兹统计入门、统计仿真、多变量统计分析入门、非模数统计入门、生物统计入门、范畴型资料分析、统计数据挖掘、生存分析入门、保险统计、金融统计学入门、概率与理论入门、抽样调查论、实验计划法、中级回归分析及实习、统计学现场实习1· 2、统计学研究学分1·2、大容量资料管理及视觉化、深度学习入门、统计模型和机器学习实习、数据科学的回归分析、统计与数据科学、深化数理统计学、深化回归分析、高层次资料分析入门
就业方向
统计学专业可在金融、政府机关、咨询、BIO、IT等领域就业。
以上就是关于成均馆大学统计学专业的详解啦!
盲盒抽奖、专属印章、定制学院帆布袋……9月2日,中国农业大学(以下简称“中国农大”)迎新活动在学校东校区举行,多个学院“花式”迎新。
据了解,中国农大在9月2日、3日迎来2022级新生。今年,中国农大共迎来普通本科新生3660人、预科生13人、硕士新生3599人、博士新生1136人。
中国农业大学迎新活动在学校东校区举行。 新京报记者 吴苹苹 摄
盲盒抽奖、专属印章,“花式”迎新生
上午10时,新生们陆续步入学校体育馆。在场馆入口处,学校摆放了两个显示屏,分别展示了2022年新生报到情况分析及2022年研究生新生报到动态数据。记者在现场看到,屏幕中实时更新当前报到人数、各学院报到情况、学生报到时间等统计数据。截至中午12时07分,数据显示,当前新生报到人数为1106人,占比为30.22%。
显示屏中实时更新当前报到人数等数据。 新京报记者 吴苹苹 摄
在场馆内,中国农大植物保护学院、生物学院、园艺学院、未来技术学院等学院皆在馆内设置了报到台,迎接新生的到来。
定制学院帆布袋、笔记本、院服、U盘、卡套……记者在现场看到,中国农大未来技术学院为新生们提供了专属纪念品。园艺学院则为新生准备了专属印章。印章底部印有新生的名字,学生们可在学院报到板上盖章留念。印章侧面刻有“园美丽九州,艺精济民生”的园艺学院院训,印章内部则含有园艺作物的种子。生物学院为学生们准备了盲盒抽奖环节,希望学生能在报到现场收获来到大学的第一份礼物。
除了盲盒抽奖外,生物学院还准备了合影板供新生拍照留念,为他们记录大学报到的时刻。记者在该院的迎新报到处看到了印有学校西校区生科楼背景的合影板,学生可以手持“以梦为马,不负韶华”“沉迷学习,无法自拔”等牌子拍照。同时,新生可通过拼图的方式在合影板上粘贴一个板块,写上自己对大学的寄语。“祝我保研”“吃得开心”“体测及格”……不少学生在合影板上留下自己对大学生活的期待。
中国农大生物学院学生李佳怡介绍,设置合影板及在板上留言是今年生物学院的创意做法,合影板上“一路生花”的字样及花束、浪花等图案寓意着新生们能步步生花。
新生在合影板处拍照留念。 新京报记者 吴苹苹 摄
本硕博新生人数相较去年均有增长
中国农大未来技术学院生物科学专业的王一诺是此次新生中的一员。谈及选择生物科学专业的原因,王一诺表示,自己的奶奶是农民,她从小就跟着奶奶种水稻、观察田里的小动物,这样的经历让她对生物专业产生了浓厚兴趣。此外,她提到,自己的高中生物老师毕业于中国农大,老师在课堂上分享的关于中国农大的学习生活故事,激发了她对学校的兴趣。
王一诺表示,自己几天前就来到了北京,为入学报到做好准备。今天是报到的第一天,王一诺坦言自己昨晚激动得睡不着觉,“农大真的是我特别想进的学校。”
王嘉程也是生物科学专业的新生。她表示,自己一直很喜欢生物,期待能够通过学习生物科学促进农业发展,并研究和疾病相关的一些问题,“帮助他们,而不是作为旁观者。”
谈及开学第一天的感受,王嘉程表示很期待自己的大学生活,希望自己能够保持好的成绩,并抓住学校提供的各种机会,提升自己学习能力。
记者从中国农大处了解到,在2022级所有新生中,年龄最小的新生出生于2008年,年龄最大的新生出生于1973年。中国农大本硕博新生人数相较去年均有增长,其中硕士新生增加人数最多,比上一年度增加252人。
在硕士研究生方面,通过推荐免试录取894人,通过全国统考录取2700人,通过面向港澳台招生录取5人。博士研究生方面,通过推免直博录取32人,通过硕博连读选拔录取387人,通过申请考核制录取717人。今年推免生和硕博连读生的人数和占比相较去年均有显著增长。研究生新生来自全国471所高校,其中来自双一流高校的新生有2560人,占比超过一半。
今年新增生物育种科学专业,招生50人
今年,中国农大在本科专业上有所调整,新增了生物育种科学专业,共招生50人。该专业为强基计划专业,包含植物育种和动物育种两个方向。
据悉,中国农大是2022年全国唯一招收生物育种专业本科生的高校。根据培养方案,该专业为新农科背景下的理学专业,学生一年级进行通识课和基础课的学习,夯实基础,二年级后分流到植物育种和动物育种两个方向进入专业学习。
中国农大未来技术学院首届学生在签名墙上留下签名及指纹。 新京报记者 吴苹苹 摄
生物育种科学专业新生黄奥表示,自己曾了解过一些关于种子安全的内容,平时也看过很多关于粮食安全的文章,“我觉得做生物育种会对国家有很大的帮助。”他表示,恰好今年学校新增了生物育种科学专业,自己确实运气比较好。他期待,在大学生活期间,好好学习,掌握专业知识,多参加志愿者活动。
新京报记者 吴苹苹
编辑 缪晨霞 校对 柳宝庆